莊院長看診進度 查詢專線電話 0988-087-797 114年1月1日起 本院掛號費用調整,感謝您的支持

疾病衛教

癌症

分享到

乳癌

   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所發佈的十大癌症資料,近年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,每十萬人每年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70人,比20年前(如1996年)的發生率(每10萬人約每年30人)增加一倍以上,且逐漸向歐美國家逼近。

什麼是乳癌?

       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,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,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,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。

乳癌要如何篩檢?

    健康署提醒,仍有婦女以為透過自我檢查可以發現早期乳癌。但根據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,自我檢查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,反而會因為增加發現良性腫瘤,而導致不必要的切片,或者以為摸到硬塊,而導致焦慮及不必要的門診、影像及切片檢查。乳房X光攝影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推薦具醫學實證的乳癌篩檢工具,呼籲婦女仍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,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,故目前國民健康署依據國際實證提供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每二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,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
如何預防乳癌?

1. 一級預防:

i. 少飲酒。

ii. 少攝食高脂肪性食物,多攝取富含纖維性食物。

iii. 避免體重過量。

iv. 按時運動,每週至少五次中等度運動至少30分鐘,劇烈運動至少15分鐘。

2. 二級預防:

屬於高危險群婦女除了一級預防外更需要二級預防:

i. 每月乳房自我檢查

ii. 35歲以後每年定期找醫師檢查,每年做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,必要時兩者同時檢查。

參考資料出處: 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://web.tccf.org.tw/lib/addon.php?act=post&id=1203

 

肺癌

      近數十年來臺灣地區肺癌病人有顯著增加的趨勢,而目前肺癌已是國人因為癌症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演藝圈罹患肺腺癌的名人則有文英阿姨、孫越、鳳飛飛、歐陽佩珊。

肺癌的成因:

       肺癌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吸菸或吸到二手菸。吸菸者比不吸菸者得到肺癌的機會多12到25倍。與有吸菸習慣的人結婚,也會讓自己得到肺癌的機會增加3倍。歐美各國百分之80到85的肺癌是因吸菸或二手菸所致。有血緣關係的家庭中若有人罹患肺癌,則其他人得肺癌的危險性會增加到1.5至4倍。當有二人得肺癌,則其他人的危險性更加增高;肺部有慢性疾病,例如因肺結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肺纖維化,或慢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患者,得到肺癌的危險性也比較高。

肺癌的種類:

      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類。非小細胞肺癌可再分為肺腺癌、鱗狀上皮癌,與大細胞肺癌。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病例的15%,肺腺癌佔的比例最高,約50-55%,鱗狀上皮癌佔約30%。

預防重於治療,杜絕致癌因子:

1. 不吸菸與戒菸:經過科學的驗證,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。但是罹患肺腺癌之病患中,吸菸族群與非吸菸族群的治療結果差異甚大,預防與治療來說,不吸菸或戒菸,絕對是必要的。

2. 杜絕二手菸:研究顯示,將二手菸吸入肺部,因其分子微小,容易蓄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,將危害肺部健康。女性若吸菸,其罹患肺癌的機會高過男性;二手菸也較容易侵犯女性肺部健康。杜絕二手菸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,絕對是有益於身體的選擇。

3. 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:礦冶業、合成塑膠業、石綿接觸者、油漆製造業及金屬業、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、空氣污染等之環境,將升高罹患肺癌的風險。女性肺腺癌的比例過高,曾有研究者懷疑廚房烹調的油煙及拜拜用香或香精油使用與肺癌-的發生有關,但其他研究也顯示,廚房油煙與肺腺癌的發生,並沒有直接密切的相關性,若女性擔心油煙量的問題,建議減少用油及使用方法並注意廚房的通風,尤其以平面式抽油煙機,以增加自我的防護。

4. 飲食預防與化學預防:肺癌的化學預防目的是使用藥物、食物或營養成分來預防癌前病變,預防肺癌發生和分化逆轉來達到預防肺癌的目的。目前證實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保護作用。

5. 建立優質的生活行為:目前有許多科學證據,例如重視運動、調節飲食、與生活環境和諧的關係、排除憂傷的情緒等等,顯示可幫助人加強免疫力並減少疾病的威脅。

      據統計數據,吸菸族群導致肺癌的死亡率為不吸菸的五倍;家族史中有兩位以上(含兩位)罹患肺癌者,為一般人的五倍到七倍。肺結核患者,目前雖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,但是有研究顯示,結核病患者於肺部結痂處的周邊,容易發生腺癌。研究亦指出過度曝露於致癌環境某些特定行業的工作族群,其肺癌的發生率均高過一般民眾。所以這一些高危險族群可以建議作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,其肺癌偵測率約1-2%。

      肺癌由於發現時較晚,所以治療率偏低,但如何預防肺癌,除了戒菸之外,仍需其他的保健及預防方式,超過70%以上的肺癌是可以預防的,所以生命的主角是自己,對於生命順應的遵從是活出生命價值之最重要因素。
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List.aspx?nodeid=4053

 

大腸癌

       大腸癌更常見的惡性腫瘤。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,發生率位居世界第一!連演藝圈內諸多藝人都因為不敵大腸癌而病逝,像是秀場天王豬哥亮、劇場大師李國修、《心海羅盤》主持人「葉教授」、Makiyo媽媽等。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,目前仍不十分清楚,不過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的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,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遺傳、基因突變、致癌物質、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。

症狀:

       並無特定症狀可言,一般以肛門出血、排便習慣改變、像鉛筆般細的糞便、不明原因的持續想排便、腹痛、腹脹、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、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較常見。由於大腸癌最明顯的症狀為肛門出血,因此常被誤認為痔瘡,而致延誤治療。

診斷:

       肛門指診、乙狀結腸鏡檢查、大腸鏡檢查均為主要診斷工具,其他血液檢查可為輔助作用。大腸的良性息肉相當常見,通常60歲以上的人,至少有一半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。大部份的大腸息肉是無害的,但有些息肉具有惡化成癌症的潛在能力,所以當發現息肉時,要將息肉切除。大腸癌比其它癌症生長速度慢,早期症狀不明顯,應該積極主動的接受大腸癌篩檢,而不是等待發生症狀時才尋求檢查治療。

預防:

1. 維持良好飲食習慣:多選擇全穀類食物、餐餐要有蔬菜類,選擇多色多種類的蔬果,並攝取足夠的份數,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。外食則可選擇以清蒸、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、低熱量的飲食方式,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。

2. 規律運動:養成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規律運動的習慣,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,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,降低癌症發生機率。

3. 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以增加大腸癌治癒率及降低死亡率。瘜肉病變通常需要10-15年的時間,建議民眾35歲開始可定期檢查腸道健康,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。政府目前也有補助50-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免費做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,建議民眾可多加利用。

資料參考出處: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https://www.ecancer.org.tw/CustomizationPage1.aspx?CustID=21&UnitID=10077

 

子宮頸癌

    子宮頸癌為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,根據101年癌症登記及103年死亡統計資料顯示,有1,567人發生子宮頸癌,及640人死於子宮頸癌,均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七位。

子宮頸癌是如何發生的:

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,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,僅有少部分持續感染者,會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,甚至子宮頸癌。

子宮頸癌早期症狀:

1. 疼痛:

癌腫壓迫了骨盆腔內的神經,出現下腹、下腰或大腿的疼痛;如果癌瘤侵犯了直腸,早期症狀又可出現大便不暢,肛門墜脹,如果它壓迫到了膀胱,早期症狀則會出現尿頻、尿急、尿痛和血尿。

2. 陰道不規則流血:

通常出現在夫妻行房後或大便後發生,初期,出血量較少,並可經常自行停止。

3. 陰道分泌物增多:

主要是指白帶增多,早期症狀具有特殊的臭味,有的患者還可由此繼發外陰炎。

4. 子宮頸癌的轉移:

這時可能會出現腹脹、貧血、消瘦、發熱等。

危險族群:

凡有性經驗的婦女,尤其是早婚、生育子女多、性伴侶較多的婦女,更應特別注意。

如何預防子宮頸癌發生?

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。子宮頸癌是可以透過篩檢加以預防的癌症,因此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,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,予以治療,進而阻斷後續發展為侵襲癌。不過,即使抹片檢查結果正常,仍應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抹片檢查,如下次檢查前有任何異狀時均應儘速就醫。
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614&pid=1125

 

口腔癌

    口腔癌、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4位(2017年發表)。在台灣,口腔癌、口咽癌及下咽癌佔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,有逐年增加的趨勢,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-70歲之間。過去多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,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;不乏二、三十多歲的案例,不再是中、老年人的專利。

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,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,且以男性居多。

  • 口腔癌常見症狀有:
  1.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、硬塊、脫皮落屑、或是顏色改變。
  2. 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(持續超過二週以上)。
  3.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、疼痛或觸痛。
  4.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。
  5.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。
  6. 舌頭活動度不靈活。
  7. 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。
  8. 牙關緊閉、張口困難、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。
  9. 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、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。
  • 口腔癌可能的危險群有哪些?
  1. 嚼食檳榔、吸菸、喝酒的人。
  2. 不良的口腔衛生的人。
  3. 蛀牙、不當的假牙的人。
  4. 有家族遺傳疾病史。
  • 如何做好預防呢?

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,遠離口腔癌威脅

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。因此,政府自99年起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。根據統計,每5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,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,且僅需小型手術,不會造成臉部變形。

 
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613&pid=1118